陶瓷中柴烧钧瓷与气烧钧瓷的区别有多大呢?

福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柴烧钧瓷与气烧钧瓷的区别?

陶瓷中柴烧钧瓷与气烧钧瓷的区别有多大呢?

柴烧钧瓷与气烧钧瓷的区别?

有一些钧瓷爱好者、收藏家、对柴烧钧瓷与气烧钧瓷辨别不清,认为两者没有多大区别,釉色都有细腻、均匀、活鲜的特点,窑变釉画都有自然、温润、飘逸的风格。其实不然,对两种烧制燃料和烧制技艺不同的钧瓷认真比对,从釉色的真实与虚幻、釉画的立体与平面、釉质的厚重与浅薄、神韵的温润与清冷上,还是很容易区别开来的。

钧画:立体与平面。当下钧瓷烧制由于釉料与施釉方法的多样化,不论柴烧或气烧钧瓷都能窑变出绚丽多彩的釉画,这些釉画奇绝无比,可以说丹青难成,画工难绘。

柴烧与气烧从从釉画上是有所区别的

柴烧的釉画是立体状而气烧的为平面图,由于柴之火焰绵长、恒定、升温速度慢,所发生窑变较稳定,加之火之灰烬可为釉料注入附加元素,因而釉面立体而细腻,不少已成了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如果有丝状的釉画,正如农村麦口时农民堆的麦秸垛,立体之垛画面上呈现的麦秸之头,丝丝入扣,巧夺天工,且红、蓝等在玻璃状色釉间美妙无比。

气烧钧瓷之釉画多为平面,丝状如麦秸平放在胎体上,缺少立体感,而且画的生动、形象性不鲜明,精品柴烧钧瓷,在试验期的鼓泡作品中,对这一现象屡试不爽。或是呈现了人物、山水、风景、动物意象,柴烧钧瓷更能体现立体之感,向阳钧窑有几窑作品非常奇特,有多数作品呈牡丹状的、呈放射性葵花状的、皆能体现立体效果。而气烧钧瓷多为成釉画的平面效果,即便是山水画,也佷少有立体感,这是柴、气烧制钧瓷作品的重要区别。

釉色:真实与虚幻。也就是说柴烧钧瓷的釉色具有真实感,而气烧钧瓷的釉色具有虚幻飘渺之感。

不论柴烧气烧钧瓷,凡无窑变钧画的,单凭釉色而言,柴烧窑变釉色多为真实自然的,虽然没有煤烧釉色之厚重,但比气烧的釉色要真实,比如“鸡血红”,柴烧多为深红,浑厚而古朴,气烧之红多为浅红,轻浮而飘渺,漏胎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便是较厚的红色,也有轻飘、轻浮之感,犹如电视画面的虚幻一样,清晰度低,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云雾难辨。

而柴烧钧瓷之色状如绘画中的工笔画,细腻而真实,去掉了写意画的粗犷、磅礴、豪放不重细节。

气烧釉色犹如写意画属浪漫一类的画色,轻浮浅色并且似这又像那。并不是气烧钧瓷窑变的釉色不好,也不是釉画不好,而是气烧钧瓷的普遍特征。鸿畅一个钧瓷窑口气烧钧瓷也窑变出了传统钧瓷的“鸡血红”且有钧画,釉画呈现“风雪夜归人”之意境,同样为极品钧瓷,其风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尽管如此,气烧钧瓷的虚幻之色、虚幻之画、虚幻之意象还是明显存在的,在艺术领域虚与实皆有其艺术价值,属不同风格,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釉质:醇厚与轻薄。醇厚是煤烧钧瓷的显著特点,而柴烧之醇厚介于煤、气之间。过去区别煤烧钧瓷与气烧钧瓷时多看钧瓷之足,煤烧厚重在足部的釉边沿可看到。气烧之釉,有不少施釉艺人怕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在第一次施釉时把作品足部也施釉,足部釉面只施一遍,轻薄之感明显。煤烧之釉,足部可看到釉的厚度。

而柴烧正同煤烧,看到其醇厚浑圆之质,在器型上同样也能看到,向阳钧窑用柴烧制出一件“鸡血红”天球瓶,笔者为其取名“宝石红天球瓶”或“圣红”、“徽宗红”,从名字可以想象出作品的釉质,不像“染”上之釉而像通体之色、表里如一,给人以整个胎体浑然一块宝石之感,这是说釉质之浑厚之至。

而气烧钧瓷釉质透薄,“透”,不少气烧钧瓷釉质有露底现象,不是脱釉而是釉薄而透。说起“薄”,给人以在胎体上染色之感,从这一点上说气烧钧瓷是传统钧瓷的变异也不为过。传统钧瓷普遍存在厚重之感,而气烧钧瓷的釉质却失去的了这一特点,给人轻薄之感,尽管和低温青瓷、汝瓷有些区别,但区别不大,失去了钧瓷的传统本质。

这也不能绝对化,有几个窑口针对气烧钧瓷的这一普遍特点,在釉料的稠度、施釉方法上进行技艺创新,对足部作特殊处理,比如大型器物也不施釉到足部,在足部的釉断处利用胎体凸起,尽管釉薄,胎体的凸起把釉下沿凸起,足部之釉也厚重起来,产生与煤烧足部相同的效果,给人以厚重之感,釉色采用多元素的混合釉,结果烧制出了同煤烧窑变钧瓷釉色、釉画、釉质无二的作品。使钧瓷的传统风格失而复得。

这也是气烧钧瓷回归传统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区别钧瓷可使气、柴做燃料烧制钧瓷的艺人为各自提升钧瓷品位找准方向,并且在选料、练泥、造型、施釉、烧制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扬长避短,在技术上有所改善和创新,进而烧制出传世作品。同时也让钧瓷爱好者、鉴赏家、收藏家甄别出不同燃料、不同窑炉、不同烧制技艺烧制出的钧瓷的真正的艺术、收藏和经济价值。(作者:东方玺,来源:瓷博士,图来源:南茗佳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ueyuan/chaju/9556

(0)
上一篇 2019-07-24 00:54
下一篇 2019-07-24 01:13
中国茶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