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入门十讲:第十讲紫砂壶的鉴别与收藏(七)

福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紫砂陶的发展与现状评说一代跋

紫砂入门十讲:第十讲紫砂壶的鉴别与收藏(七)

紫砂陶的发展与现状评说一代跋

以紫砂壶为主要形式载体的紫砂陶,无疑是伴随着茶文化而出现的,也是茶文化走向极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是茶的发源地,江苏宜兴是重要的产茶区,唐代就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誉。同时宜兴也是著名陶都,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陶土资源中夹有的紫砂矿泥具有特别优良的材质特点,可塑性好,收缩率低,可以单独成陶而无须施釉,用的时间越长,越发光鉴可人,而用它制作的器皿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注茶越宿,暑月不馊”,于是“茶壶”便应运而生。当茶饮方式由煮茶进步到冲泡阶段,“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阳羡茗壶系》)时,紫砂壶的形式变化便成了社会时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必需,同时也获得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它的出现是陶器生产过程中独特资源结出的硕果,它的发展则是适应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逐渐变化的反映。

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的一大门类,紫砂陶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因着它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优良的物理性能,以及工匠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从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器物造型,更由于它的实用功能(如泡茶、栽花、文房摆设)和陈设性的结合,逐步演变成别具特色的艺术品,与瓷器、刺绣、剪纸刻花、扎染等其他民间工艺相比,其综合优势是明显的,突破了其他民间工艺品只在工艺美术范畴里运作的局限,直逼艺术殿堂。紫砂壶的造型丰富,式样繁多,千姿百态,能集造型之美于一体,减之一毫则太瘦,增之一毫则太腴,在林林总总的工艺美术品类中,恐怕无出其右者;文人的参与,定制、设计、绘画、撰写壶铭、书画篆刻、著书立说,赋予其独特的艺术风骨和丰厚的文化内容,因而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精髓,也是其他工艺门类所不具备的。因此有人说“紫砂陶艺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这是肯綮之论。一代又一代的大匠,如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惠孟臣、黄玉麟、俞国良、冯桂林、裴石民、朱可心、顾景舟等,一批又批文人,如陈鸿寿、吴大澂、陈继儒、朱石梅、瞿应绍、梅调鼎唐云、亚明等,合力而使紫砂陶艺既受文人雅士钟爱,也为普通老百姓欣赏、使用。它土味十足,但却融汇了精英文化,体现出浓厚的“雅”味。紫砂陶成了“俗”的本质和“雅”的外在形式追求相结合的产物,成了“雅”文化和“俗”文化交流的同一载体,成了“雅”文化日益走向大众的一种物质存在。

紫砂入门十讲:第十讲紫砂壶的鉴别与收藏(七)

任何艺术都有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如何体现这些内容的技巧和形式问题,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完整、和谐、统一,是艺术家力求达到的至高境界,紫砂工艺品特别是紫砂壶,它的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两者融为一体。即便是完全外行或对紫砂艺术陌生的人,在面对“花货”类茶壶时,也能明白这一点。社会现代化,工业文明更多地呈现集约化、标准化的要素,强调个性和艺术差异的手工艺品日益为大众喜爱,从成形、烧成到装饰,能够充分体现艺术个性和原创精神的紫砂陶艺理所应当地受到青睐。

紫砂入门十讲:第十讲紫砂壶的鉴别与收藏(七)

紫砂陶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御窑生产,不为官家垄断,却受“文人化”思潮的诱导,它自由表达的原创精神几乎没有受到伤害,再就是意识形态对它的影响也比较小,个体创作的环境相对比较宽松,从业人员之间的传承得以连续而未中断,内在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就更多地被保存和继承下来……紫砂陶的这些与众不同,既是矿产资源上的优势,也是人文精神上的独树一帜。而当代紫砂艺人的群体性的杰出贡献,则将紫砂陶艺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紫砂陶艺逐渐走进了艺术殿堂,从而为更大的社会空间所接纳,赢得了海内外人士广泛的喜爱和尊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如我国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英国的维多利亚博物馆、艾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不列颠博物馆,新加坡博物馆,比利时皇家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澳大利亚艺术馆,香港茶具博物馆,荷兰专题博物馆,都纷纷收藏当代紫砂大师们的作品。

本文节选自《紫砂入门十讲》,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福建白茶网录入,图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ueyuan/chaju/5886

(0)
上一篇 2018-03-19 21:30
下一篇 2018-03-20 19:33
中国茶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