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洗、茶斗、茶盏、茶碗、茶海、茶船

福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定义  什么是茶洗?顾名思义,“茶洗”就是用来洗茶的工具。

  定义

  什么是茶洗?顾名思义,“茶洗”就是用来洗茶的工具。

  释义

  茶叶要洗吗?是的,这是明人的讲究。冯可宾的《(山字顶+介)茶笺》说,烹茶之前,“先用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方法是,用竹筷夹茶叶“反复涤荡,去其尘土黄叶老梗使净”,然后再放入壶中,盖好焖一回,再用沸水冲瀹。据文震亨《长物志》所载,茶洗“以砂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层。上层底穿数孔,用洗茶,沙垢皆从孔中流出,最便。”宜兴也产紫砂泥茶洗,据周亮起所说,也是“式如扁壶,中加一盎,鬲面细窍,其底便过水漉沙。”

  翁著《潮州茶经》中所说的茶洗,却是“形如大碗,深浅式样甚多。”“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以浸冲罐,一以储茶渣暨杯盘弃水。”这种茶洗,其实与书画家的笔洗差不多,其功能也不在于洗茶。

  六十年代枫溪创制的茶洗,在茶具改革中,居功至伟。这种外观如铜鼓的器皿,也分上下两层,上层中间开有几个小孔以供泻水,其形制与明人的记述完全一样,因此应正名为茶洗。新型的茶洗,上层就是一个茶盘,可陈放几个茶杯,洗杯后的弃水直接倾入盘中,再通过中间小孔流入下层空间。烹茶事毕,加以洗涤后,茶杯、盖瓯(冲罐)等可放入茶洗内。一物而兼有茶盘及三个老式茶洗的功能,简便无比又不占用太多空间,难怪家家必备,而且经常被当成礼品以馈赠远方来客。

  世人的误解

  茶洗,常被人误称为“茶船”,这是一种必须纠正的称谓。茶船是盖瓯底托的专称。据唐代李匡《资暇录》所载:“茶托子,始于建中(唐代宗年号)蜀相崔宁之女。”崔宁女喜喝茶,嫌茶盏烫手,便用个碟子装入融软的腊,按出盏脚的形状后,叫漆匠依照模型复制。崔宁很欣赏千金的杰作,特命名为“茶托”,后遂流行于世。因为它的形状像浮在水面上的小船,故又称“茶船”、“茶舟”。不过这则记载并不可靠。1975年,江西省吉安县等地已出土有南朝齐永明十一年(493)的青瓷托盏,可见早在南北朝时期,已有茶船“驶”入茶座。

  有关工夫茶的文献中,多提到“若深杯”。这种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的茶杯系康熙年间产品,“若深”是人名还是斋号,有关陶瓷鉴赏一类的书籍中均未提及。

  茶斗又称茶漏,常在用小壶冲泡乌龙茶时,置于壶口

  便于将茶叶水倒入茶壶时用,以稳固茶壶,并过滤茶毫或细碎茶渣。

  【简介】:

  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后的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精神享受的明显倾向。茶盏在唐以前就已有记载,《博雅》说:”盏杯子”宋代时开始有”茶杯”之名。陆游就曾写过:“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的诗句。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饮茶的用具。它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并且茶盏开始配有盏托。宋代时斗茶之风大盛,极为崇尚茶具的精美。茶盏的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口沿较直;另一种则是撇口,像喇叭,有的还以描金装饰,书“寿山福海”的字样。除建窑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现在又称盖碗。

  【今存于国内的宋代茶盏的品种有】:

  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鹧鸪斑。

  茶碗,顾名思义,喝茶的碗也。这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价值最高、最为考究的一种,甚至被作为所有茶道具的代称。

  概说

  白玉茶碗

  茶碗是陶制的,因此直接体现了日本陶器工艺的最高成就,非常著名的”乐窑”、”织部窑”、”志野窑”出产的茶碗,就是在名茶人的直接指导下,由能工巧匠生产出来的极品和物茶碗。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两个重要来源是中国的天目山建安窑和高丽国。前者被称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贵,但随着利休等人逐渐将茶道引向朴拙自然,天目茶碗不再流行,现在已经极少使用,价值却与日俱增。而高丽茶碗实际上就是高丽民间的饭碗,十分简单粗糙,但在利休等大茶人眼里,却恰好体现茶道的本质,因此被大量的使用。高丽茶碗的代表是井户茶碗。

  茶碗,又名茶道碗。

  茶碗在中国的历史

  最早的茶具是由酒具、水具、食具演变而来的。从在“马王堆”中出土的“君幸酒”耳杯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杯”这种容器已经出现了用途上的分工,虽然他们在形状上网上完全相同。因此有人推断,当时一定已经有了专门用来饮茶的的杯子。另外,从后来的茶具形式上看,也可以得出早期的酒具、食具有兼做茶具的结论。传说唐宣宗

  时,有女子好饮茶,但又怕茶碗烫手,就把茶碗放在一个盘子里,为防止茶碗滑动,就用蜡油将茶碗粘住,后来有人将这个创意做成了带托的茶碗。这一传说说明带托茶碗出现的年代,也说明当时有不带托的茶碗。这种有带托的茶碗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明清时流行的盖碗茶。

  早期的茶碗中比较受欢迎的是越地的瓷器,在温州一带,无论是浙东还是浙东南,在西晋时期都是瓷器的主要产地,所产的以青瓷为主。晋人对青瓷茶具的推崇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以后很长时间里,青瓷为茶具中的主流。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解释了为什么要推崇越州的青瓷茶具。唐代的煎茶的茶汤颜色偏黄,如果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的话茶汤就好呈现出红、紫、黑的不好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比较好看。宋元时期,点茶法因为贡茶的原因成为主流,但是煎茶法在民间还有存在唐代样式的有托的茶碗自然就有了生存的空间。

  宋代的点茶茶汤是白的,所用的茶碗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唐代百姓用的黑、褐、黄茶碗都成为上等的茶碗。这样深色的茶碗可以衬托出茶汤的洁白,而唐代所推崇的青瓷茶碗的效果具就差了很多,需然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但是显然不是点茶用的茶盏。

  明代的茶具除了传统茶碗以外,还出现了很多釉色和彩绘的茶具,其中以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白瓷与彩绘茶具最为突出,工艺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彩瓷技术给茶具的风格带来极大的变化,可以说彩瓷茶碗是明清茶具的一大特点。

  茶碗在中国的发展

  茶碗的大小也随茶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的茶碗普遍都比较大。有托的茶碗的口径相差很大,唐代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宋代茶碗口径变小,一般在7-10厘米之间。这既与当时茶艺风格有关,也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将茶碗与食碗混用有关。不同阶层的人使用的茶具也是不同的,对普通人来说,饮茶主要是为了解渴,茶具当然要选择大一些的,而有闲阶层对于饮茶的讲究,他们不仅要品出茶的味道,还要品出茶外的味道茶碗自然要精致小巧

  国宝级中国茶碗

  1、天目茶碗

  天目山在浙江杭州西部临安,天目山分为东天目山和西天目山,山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因而被称为天目,恰似一双亮丽的明眸,被古人称为老天的一双眼晴,天目因此而得名。天目茶碗,墨黑的底色上散布着深蓝色的星点,构成了美丽的图案,围绕着这些星点的四周还有红、蓝、绿等色彩,因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常会变异,故称“曜变”。这种茶碗深受日本从事茶道之人的珍爱,日本僧人在南宋时从中国天目山寺院带回日本的天目黑釉茶碗当作国宝珍藏起来。日本茶道中人所认定的“天目茶碗”是从天目山带回国的,因而称为“天目茶碗”。

  2、邢良坤的茶道碗

  世界陶王邢良坤的茶道碗,惊艳夺目,美轮美奂,为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著名的日本茶碗

  1、有乐茶道碗

  属于大井户茶道碗类,因织田信长之弟有乐斋持有而得名。被誉为有女性的曲线美的茶道碗,使用了含有铁成分的枇杷色釉药。

  2、白天目茶道碗

  产自中国天目山,故名。

  3、青瓷砧马蝗绊茶道碗

  据说是馈赠自中国的青瓷茶道碗,原为平重盛所有,后流传到足利义政、角仓家。有六处补碗的碗钉状似蝗虫眼,因此得名。

  4、黑乐大黑茶道碗

  长次郎所作的黑乐茶道碗,利休七品之一,碗体颇伟,因此得名。从千利休之手经历诸家辗转至鸿池家。

  5、赤乐早船茶道碗

  长次郎所作的黑乐茶道碗,利休七品之一。因千利休为举办茶会派人从京都快船取来而得名,由利休转让于蒲生氏乡。

  6、大井户加贺茶道碗

  大井户的朝鲜茶道碗,加贺前田家所有,因此得名。同类中的最上品,别称狮子,与喜左卫门、细川并称天下三井户。

  7、曜变稻叶天目茶道碗

  最有名的曜变天目茶道碗,为淀藩主稻叶家所有。茶碗内侧的黑底色上有7色星纹,因此得名,后从稻叶家转卖于别家。

  8、三好粉吹茶道碗

  朝鲜茶道碗中的名品,碗体涂以纯白色的漆粉,原为三好长庆所有,因此得名。经丰臣秀吉和金森宗和等人之手流传到了三井家。

  9、灰被虹天目茶道碗

  属于灰被天目的茶道碗名品,纹理令人联想起彩虹,因此得名。原是东山御物,后流传于东大寺、京三井家、若狭酒井家。

  10、云鹤匹田筒茶道碗

  云鹤手的朝鲜茶道碗,有四尾鹤和四枚菊丸的纹理,为京都豪商匹田宗观所有,因此得名。后流传到若狭酒井家。

  11、三岛桶茶道碗

  三岛手的朝鲜茶道碗,样子似桶,因此得名。千利休所有,后经长男千道安之手流传到尾张德川家。

  12、鱼屋饭柜高丽茶道碗

  朝鲜茶道碗中的名品,形状略象汤婆子,因其这一形状,兼为高丽茶道碗,故而得名。经过龟田荣、古田织部之手流转到芸州浅野家。

  茶海,是利用树根,经过工艺加工,适应于烹茶、品茶的工艺类家具。确切说,茶海是一种适应茶的冲饮流程,与古老的根艺家具相结合,既能方便烹茶、品茶,又具有根艺或根雕类审美意识的独特茶具。

  概述

  茶海从词面上讲,是个多义词,即茶的海洋。一是成产茶叶的产地,种有大片的茶树,可说是茶海,比如“中国茶海—-福建”;二是饮茶器具,如能盛很多可喝的(冲好了的)茶的容器,也可说是茶海,还比如公道杯;三是品茶的工艺家具,其作用基本等同于茶盘,但是比茶盘更具有艺术性。

  大型茶园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大型茶叶种植基地, 青山隐隐,碧水遥遥奔去;河水清澈,晶亮莹润剔透。秀山丽水,物华天宝竟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辈出。山川形胜,天地日月所钟。得天独厚,孕育湄江佳茗。天地雨露,滋润湄潭翠芽。日月精华,养育茶海,人文荟萃,天时地利人和。千亩茶海,千里绿波浩瀚。万亩茶海,万里碧浪深深。远看遥望,波波茶海连天。纵眺横视,坝坝茶海接地。

  茶艺工具

  “茶海”一词的叫法应源于江浙一带。喝茶品茶古已有之,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严格意义上讲是品茶,又热了起来,浙江人更是讲究,他们或会友或待客常三五人坐在一起,有事没事的喝喝茶,谈谈天,很是爽快。既是品茶,就讲究茶道、茶艺之类,那么茶具也就要提高档次了。

  为适应这种茶的冲饮流程,人们把古老的根艺家具相结合,制作出一种既能方便烹茶、品茶,又具有根艺或根雕类审美意识的独特茶具——这就是“茶海”。但茶海有别于茶几或其他的代用品,有它的特性。即茶海的三性:实用性、工艺性、独特性。

  首先,茶海是便于烹茶、品茶的家具,即它的实用性。品茶时讲究洗壶、洗杯、洗茶什么的,也就是说,第一次泡茶的水必须到掉,叫洗茶,用来洗壶和洗杯等。这些水就顺着排水系统流入盛水的容器里。所以,茶海必须具备有排水系统。有的茶托也有排水和盛多余的水的这一套系统,但茶托又不能叫茶海,茶托是单一的,所谓的“海”,是取其喻意,比喻很多同类事物连成一片,如人海、火海。那么,茶海就是几个茶托连成一起的又是一个整体的“茶托”。

  其次,好的茶海一般是运用大型的树根制作而成,从属于根艺根雕类,即它的工艺性。人们运用大型的树根制作成茶海,有的就是取其几个平台,顺其自然,显露其原生态的古朴典雅之美,叫做素茶海;有的在茶海上雕些诸如弥逻佛、龙凤、或山水或动物,都是些吉祥的东西,显示它的工艺性,在雕琢手法上又有抽象美和具象美之分,都颇具艺术欣赏价值。

  再次,好的茶海没有两个是相同的,既它的独特性。由于茶海是大型的树根,经过艺人的加工而成,首先能长成一样的树根是非常少有的,即使长成的树根很相似,再经过不同的艺人的加工,能达成两个相似的茶海,那也是非常不易的事,还有树的质地的区别、大小的区别、加工上色的区别,林林种种,可以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茶海。

  大茶海是人多时候用的,下层盛水的容器下方还有一个流水的孔,可以接上管子直接把水排出去。现在茶海不仅有根艺的,也有陶制的、瓷制的、玻璃制的、竹制的、木制的,现在还有塑料的、电木的等等。[1]

  一种茶具

  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因乌龙茶的冲泡非常讲究时间,就是几秒十几秒之差,也会使得茶汤质量大大改变。所以即使是将茶汤从壶中倒出的短短十几秒时间,开始出来以及最后出来的茶汤浓淡非常不同。为避免浓淡不均,先把茶汤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后再分至杯中。同时可沉淀茶渣、茶末。现在也常用不锈钢的过滤器,置于茶海之上,令茶汤由滤器流入茶海,以滤去茶渣。起均匀茶汤的作用,多用于乌龙茶的冲泡。

  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公道杯

  杯中央立一老头或龙头,内有一空心瓷管,管下通杯底的小孔;管的上口相当于老人胸前的黑痣高度或龙口位置。上口与杯底连接处留有一孔,向杯内注水时,若水位低于瓷管上口,水不会漏出;当水位超过瓷管上口,水即通过杯底的漏水孔漏光。这种漏水杯民间称“公道杯”,系根据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制成。据说古时人们曾用公道杯对付贪酒者,斟酒如超过高度,则会全部漏光。公道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茶船

  紫砂茶船

  “茶船”,又名“茶托”或“盏托”,亦称茶托子、茶拓子。其用途以承茶盏防烫手之用,后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清代寂园叟《陶雅》中提到:“盏托,谓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盏则托作圆形而不空其中。宋窑则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颇朴拙也。”可见船形茶托出现于明代。在茶具这个庞大的家族中,茶船虽处于从属地位,却不可或缺。此外,黄河故道还有茶船画舫。使游客一面观赏黄河故道两岸风光,一面品相片,吃茶点、茶食,享受小曲与戏曲精彩片段。

  茶具茶船

  起源与发展

  茶船始于南朝。唐代逐渐增多,由盏托演变而来,据李匡义《资暇录》卷下记载:“始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盅无衬,病其烫指,取子承之。既啜而盅倾,乃以腊环子之央,其盅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状焉。”李匡义认为盏托最早出现于唐代,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喝茶时防止手指被烫而设计的。不过据

  瓷茶船

  考古材料证实盏托的出现应早于唐代,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的青瓷耳杯托盘。浙江是青瓷的故乡,大约东汉晚期,成熟的青瓷已在上虞小仙坛一带生产。耳杯系酒具之一,又称为羽觞,因椭圆形杯体两侧装饰有两横耳,后人称之为耳杯。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东汉既有带单耳杯的青瓷托盘,亦有带双耳杯的托盘,有的出土耳杯中还带有小勺,以备勺酒之用。到了汉代,记载饮茶的史料渐多,特别是在西南一带的四川,当时文人雅士留下不少描写饮茶的文字记载。到了两晋南北朝,茶饮流布更广,茶已在上层贵族之间流行。作为典型茶具的盏托这时已出现,以考古发掘实物为例:湖南长沙沙子塘东晋墓里就出土了青瓷盏托;1975年江西省吉安县考古发掘了南朝齐永明十一年(493年)纪年墓,其中就有青瓷盏托,这些纪年墓出土的青瓷盏托更好地说明饮茶在当时的盛行。

  别名

  茶海又名茶盅、公道杯、母杯,因地域习惯不同,而称呼各异,用处却是统一的:茶壶中的茶汤冲泡完成,就可倒入茶海匀茶,平均分给客人。它的主要作用还在于公道,使每杯茶的浓度厚薄一致,无有偏私,不管是高官显贵还是布衣百姓,在同一盏茶海前,地位都是平等的,杜牧诗言:“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现在看来,不止如此,饮茶亦然。

  公道杯

  综观历代茶著乃至民国文人茶记,都不曾有记有公道杯,显然是后出的,至于“后”至何时,尚未找到文章考据,臆测最早不过20世纪70年代,诞于南中国。肇始者虽不可考,但一定是熟悉工夫茶泡法的茶人或业者,触类旁通假集体

  清道光 青花红龙茶船

  智慧而成。同传统泡法相比,公道杯显然是公平的分茶器,潮州工夫茶在“洒茶”时,把壶口对准杯口,循环往复地将茶汁均匀地洒入各杯,称“关公巡城”,洒茶后期,须余沥尽出,于是便来个“韩信点兵”,“巡”与“点”都是对中和均匀的追求,没有厚此薄彼,不分贵贱尊卑,反映出良好的愿望,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熟练掌握“巡”与“点”的,此有速度的要求、腕力的沉稳、断水果断、目光的快捷、分茶的均匀,要想作到行云流水确实不易,尤于初学者,多半要碰杯跌盏,搞得一桌汤水淋漓,仿佛开了水战,成了醉巡城,乱点兵。求飘洒快捷者多肘举而虚浮,求稳健者多臂硬而滞涩,外行看不出,内行多缄口。用壶直接分茶尚好些,如果直接用盖瓯,不在台下练个十数遍,是绝不能贸然献技的,不消说烫了自己的手,如果失手仍了人家的青花盖碗,更是风雅未遂。茶海之用,正好弥补了这份尴尬,无论用壶或盖瓯均可将茶汤倒入,而后从容分茶,兼茶海壁厚或带把手,分茶时也不易被烫着。

  茶船和茶盘

  茶船和茶盘。茶船形状有盘形、碗形,茶壶置于其中,盛热水时供暖壶烫杯之用,又可用于养壶。茶盘则是托茶壶茶杯之用。现在常用的是两者合一的茶盘,即有孔隙的茶盘置于茶船之上。这种茶盘的产生,是因为乌龙茶的冲泡过程较复杂,从开始的烫杯热壶,以及后来每次冲泡均需热水淋壶,双层茶船,可使水流到下层,不致弄脏台面。茶盘的质地不一,常用的有紫砂和竹器。

  茶船画舫

  玩船人家

  20世纪20至30年代,我市黄河故道出现了玩船人家。他们棹船于小北门、坝子街、积水坝三个码头之间,使游客一面观赏黄河故道两岸风光,一面品相片,吃茶点、茶食,享受小曲与戏曲精彩片段。

  茶船画舫

  据我市名画家宋德安回忆,黄河故道的水上人家,主要接待来自苏、鲁、豫、皖、冀的商客。他们所棹木船以青花布幔为饰,可坐2至4人,人称之为“茶船画舫”。

  娱乐活动

  当时,我市黄河故道上的三个码头,以积水坝、坝子街规模较大,小北门次之,尚有一处可避风的二坝窝。积水坝所接待的大多是江南、扬州布商、木商、茶商、干货、调料、水果商等。小北门所接待的大多是豫、鲁、冀方面的商客。他们给徐州带来土产杂货,五谷杂粮,民谣粗瓷、年画、小孩玩具、陶哨等商品。最繁荣的要算坝子街码头,环行大坝聚集五省商客,货物山积,桅杆如林。商客趁卸货,再装货期间,在徐州可作几天停留,游览徐州名胜古迹,品尝马市街沱汤,席行巷腕子汤,购买徐州角蜜、三刀、条酥等“八大金刚”糕点。其余就是乘船画舫观光游览黄河故道的夜景和听赏民间小曲了。

  然而,玩船人家招揽生意方法或由茶馆、码头、饭馆熟人介绍,或自揽生意。船家同昌茶庄的香片,取倒马井、玉隍庙井水;下街南门口茶干、干丸子、茶叶鸡蛋、蝴蝶馓子、烙馍菜合、小笼蒸包、五香花生米、五香面蚕豆等茶点、茶食,以便供给游客进食。

  每当游客小酌高兴时,茶船主人极力推荐黄河元宝鱼(大青虾),茶船迅速靠岸,向摸虾人打个招呼。摸虾人腰系小蒲包,钻入水中,只需一袋烟功夫,便可捕得半公斤多大虾,交给茶船主人以盐水烹制下酒。游客对徐州捕虾人的绝技无不赞叹。

  娱乐方面,主人根据游客需求,分别通过茶馆、客栈、妓院请来河南梆子、坠子、直隶梆子、淮北花鼓、淮扬文戏、拉魂腔和丁丁腔等旦角演员登舟卖艺。那时的河南梆子用四大板,二门腔(假嗓)唱二二三格律七字句;河南坠子一板三眼,将节奏拉长;淮北花鼓有宿州调、口子调、配平板、寒板而唱;拉魂腔唱慢板、二行板、紧板、以“嗯哎嗨呦,呐哈依”托腔,把听者“魂魄勾走”。

  江南人爱听扬州文戏和徐州丁丁腔,茶船主人就请来扬州妓女和徐州利国、历湾、寄堡民间艺人演唱。徐州丁丁腔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清逸缠绵,听者如痴如醉。扬州文戏包括道情春戏,南方歌剧,霓裳歌曲,博得江南商客的喝彩。每唱道:“扬州女儿忒风流,每到花朝镇日游。手弄团扇不折面,生来那惯见人羞”时,商客与江南船主便高兴赏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imeiti/chawenguan/1094

(3)
上一篇 2019-08-24 08:10
下一篇 2019-08-24 08:54
中国茶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