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龙和他的漳州“光照人”有机茶

福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2014年岁尾,当淮阳县组成的“在外创业淮阳人”采访组一行远赴福建漳州,翻山越岭,走进一个茶树环绕,梯田层层,沉香、降香黄檀、灰木莲、南国红豆等名贵珍稀树种围成的一个葱绿世界时,我们的心被深深震撼了。
 
  1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虽然离厦门只有90多公里的路程,但开车却要近5个小时,以至于吓退了准备在此投资的客商。而今,茶园边上,鱼塘、菜地、果园,纯天然的土鸡、土鸭悠悠自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相得益彰的世外桃源。
 
  茶园的主人——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简称“光照人”)总经理雷龙,就是我们“在外创业淮阳人”栏目要介绍的第一位主人公。
 
  雷龙,淮阳县新站镇人,1985年淮阳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雷龙曾做过外企高管,在大学任过副教授,也拥有过一家蒸蒸日上的保健品公司。
 
  1.转行有机茶
 
  2003年,雷龙有条不紊的日子被“恋”上有机茶的妻子林芳打破了。林芳是福建漳州市华安县人,雷龙和她相识相恋在厦门。林芳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曾在南平县医院做心脑血管医生。说起“有机”梦,她记忆犹新。
 
  林芳说,结缘有机茶,最开始是给自己治病。林芳属过敏体质,自小对虾蟹、罐头、化学物品等过敏,在医院当医生的那几年,她的身体越来越弱,血色素最低时只有5克,无奈之下,她只好离开了医院。
 
  随后,林芳走上了保健品销售之路。2002年,去马来西亚拓展业务时,林芳拜访了当地一位华侨老中医。老中医告诉她:“多喝有机茶、远离化学物质、回归食物最质朴的本源,你的过敏病症很快就会痊愈。”老中医还嘱咐林芳回国后为他代买有机铁观音,“贵一点儿没关系,关键是要有机的”。
 
  回国后,林芳跑遍了福建各大茶叶市场、各茶叶专卖店及茶叶种植区,竟然找不到有机铁观音。这让她非常堵心。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为什么没人种植有机茶?林芳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她查阅了大量书籍,发现有机茶对人体健康确有帮助。
 
  既然没人种,那就为自己也为别人来填补有机茶的空白吧。
 
  林芳选来选去,最后决定在自己的老家——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岱山,开茶场。
 
  这一年,夫妻二人带着原本计划买别墅的500万元,在海拔500米至800米的这座原始的天然次生林中承包了2350亩山地,种植有机茶。
 
  2.艰难的有机之路
 
  说起有机产品,不苟言笑的雷龙结结实实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有机产品中含有更多有利人体健康和免疫力的物质。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都是有机肥,这些有机肥可以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各种营养素,例如:有机茶中含有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和各种微量元素。雷龙说,有机茶对种植环境、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等环节的要求都要远远高于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
 
  12年前,半路“出家”的雷龙夫妇,一口气买来有机茶种植的书籍猛啃,并请来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现场指导。
 
  种植有机茶谈何容易?它在生产中要求周围的森林覆盖率很高,要种好茶先得种树,要种茶得先肥土。
 
  于是,他们从山上引来优质天然山泉水,从内蒙大草原拉来无污染牛羊粪,并从贵州请来数十位富有山地耕作经验的农民,不靠机械纯手工开垦荒山,降低水土流失,并种植了1700多亩红豆、沉香、降香黄檀等名贵树木,建立了完美的生态环境。
 
  为保证有机,他们不打农药,广种黄檀,利用自然香气驱除虫害、用太阳能灭虫灯和粘虫板等物理方法灭虫。
 
  3年时间里,只改造生态,雷龙夫妇没种上一棵茶苗,直到2006年他们才种上茶树。
 
  买别墅的500万元很快用光了,雷龙不顾保健品公司的“安危”,把钱像输血一样给茶园。以至于后来,受到妻子感染的雷龙索性把保健品事业放弃了,与林芳一起做起有机茶,彻底开起了“夫妻档”——雷龙在外跑销售,林芳在家抓生产。
 
  搞有机农业十几年,雷龙经常被人嘲笑成傻瓜、不明事理的榆木疙瘩。
 
  在最困难的时候,雷龙一度靠借高利贷维持“光照人”的周转。“50万元高利贷一个月45000元的利息。过年的时候,我找同学借了10万元,发完工资就剩2000元。”
 
  2006年,有人上门推销一种新发明,炫耀将这种东西喷洒在茶叶上,就检测不出农药残留。雷龙怒斥:“你们这种发明最好在地球上消失!”
 
  一家大型茶企看中了雷龙的有机茶,要以优厚的条件包销,雷龙一口回绝了。“如果一味追求利润,会有悖于有机理念。”为借1万元钱跑几百里路,困顿至此,雷龙就是宁折不屈。
 
  2007年,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注册,同年,夫妻俩迎来了第一批茶叶的采摘。
 
  在请专家的过程中,福建农林大学的一位教授提醒林芳,有机茶是有国际通行标准的,国外营销靠这个。也是在这一年,雷龙的茶园和茶叶通过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有机认证。
 
  2009年12月,欧盟有机认证机构的检查员首次来到雷龙的茶园和茶厂,对抽样的有机茶进行了严格检测,结果182项指标全部达标。欧盟有机认证书很快就发下来了,这是全世界食品安全的最高荣誉!
 
  自2009年起,“光照人”已连续6年通过国际上最权威的欧盟有机认证。雷龙也有幸成为第17届世界有机大会邀请的中国有机农场的特邀嘉宾。
 
  酒香不怕巷子深,雷龙的有机茶由于质量过硬成为老外认定的抢手货,“光照人”有机茶以高于国内十几倍的价格走向国际市场,在日本、美国等国热销,许多国外茶商和有机界的专家学者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光照人”更是取得自主进出口权。
 
  此后,“光照人”有机茶迅速传播。2011年《中国经济周刊》第50期以《世界有机大会青睐的中国茶》对“光照人”有机茶进行了报道,2012年12月10日央视二套以《从深山走出国门的有机茶》对“光照人”有机茶进行了半个小时的专题报道,2013年《中国经济周刊》第44期再次以《雷龙的有机梦》对“光照人”有机茶进行了报道。
 
  3.黑暗中的一束亮光
 
  雷龙说品牌取名“光照人”是一种自我激励。而“光照人”的英文则寓意为送健康、幸福和希望的使者。
 
  在大山里种茶,雷龙渐渐明白,有机的价值不光是茶和树的问题,还上升到精神层面,对于有机,他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年,雷龙夫妻不知道疲惫为何物;他们曾被怀疑、遭拒绝、受讥讽,经济困顿,销售无门。但雷龙有一种信念:“为了心中的正义和良知,要做黑暗中的一束亮光!”
 
  为此,雷龙还提出了有机销售的概念,遵循自然规律,靠产品的高品质和优质的服务来赢得顾客,而不是靠广告吹牛、贿赂、吃喝去赢取顾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有机食品全球普及,最终惠及全人类。也希望通过社会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最终倒逼食品行业改革,生产出真正有益健康、百姓放心的食品。也希望让身心疲惫的人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找回心灵的平衡和宁静,让孩子从小养成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重视。”这是雷龙夫妇的共同心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huanti/87209

(0)
上一篇 2019-11-19 06:35
下一篇 2019-11-19 07:39
中国茶文化

相关推荐

  • 为什么在超市买不到好茶?这三大原因老茶人一语道破

      最近,老友张哥家楼下新开张了一家超市,正在进行优惠大促销。晚饭后张哥也赶着热闹去逛超市,顺手在茶叶专柜里挑选了几件感觉性价比挺高的茶叶。买回来一冲泡,结果发现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

    2020-09-04
    491
  • 阮殿蓉:是哪一壶普洱服了你?爱茶人士的告白

      人有人品、茶有茶品。人品乃人寄身世间的根本,茶品自然是茶为人所珍惜的特殊品质,人无品则精神无气象,节度无操守;茶无品则流于饕餮,味不正、神不在。人非圣贤,但成为圣贤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在此渐进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借助种种饱含精神特质的东西来冶炼自己,或以艺术陶冶情操,或以劳作体认艰辛,或以经史子集培育知识,或藉美景开阔胸襟,或以酒浇块垒,或以茶明心智,识淡泊等,大凡被视为精华者,全都品为上,容不得半点造次。作为普洱茶的经营者,我对“品”尤重之。众所周知,普洱茶之所以被称之为“茶中之茶”,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品质,即“香、甜、甘、苦、涩、津、气、陈”。从自己的角度看,这品质涵盖万千物种之妙味,机法通融,综合有度;从禅茶同心的角度看,这品质贯穿了生死法门,包罗生命进程于一汤、一色、一味之间,有静逸、有真知、有普渡。它的最高境界乃“无味之味”,多少省悟、多少历练、多少善举,多少悲悯,以及多少极致的功德和个体的脱尘之感,全部存之于一壶,由你自个儿去品、去悟。因此,能与普洱茶结缘,一直被我视为生命的奇遇。作为一种通灵的物质,普洱茶赐予我的是生命的恩惠和福祉。

    2019-11-03 茶专题
    352
  • 《忠茶微刊之茶人专访》第九期——王树文(下)

      茶人档案     王树文,生于1940年1月,云南通海人,大专学历。1973年从部队转业到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经济师职称,曾任经理办公室主任。     从事茶叶工作十八年…

    2020-01-04
    370
  • 坚守在大岩山上的倔强炒茶人

      每年4月都是裘月灿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作为进化镇大岩山茶园的主人,为兑现4月15日上市的承诺,他每天都要与百余名采茶、炒茶工人一道从早晨5点忙到午夜。面对茶叶市场不断下降的行情,…

    2019-12-22 茶专题
    874
  • 80后西湖茶农胡旭:他的春天,在茶叶尖尖上

      拜年的电话打给了采茶工们,约好一块守新叶,一起等春来     80后西湖茶农胡旭:     他的春天,在茶叶尖尖上     春节长假,游客市民前往西湖边的山上漫步、撒欢、拍摄全…

    2020-02-22
    333
  • 吴建丽与普洱茶

      您是否看见过大明宣德年间的工匠们奉皇命耗费毕生精力制造的祭祀铜香炉?您是否欣赏过唐伯虎生花妙笔之下价值连城的《海棠春睡图》?您是否曾经亲手触摸过凝如脂润若玉的官窑瓷器?可能您曾经和这些文物有过一面之缘,但是,您是否想象得到,有一样古董却真真正正地存在于您的生活中,这,就是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

    2019-10-04
    434
  • 稀土超标8倍的铁观音在北京等地销售

    12月9日 讯:11月26日,新华食品报道了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5种茶叶样本被检出稀土含量超标问题,其中最严重的福建省安溪新圳茶厂的散装铁观音稀土含量超过标准值的8倍。据福建当地媒体报道,两家涉事的福建安溪铁观音厂商回应称,自己生产的茶叶只在北京等北方市场有售,并未流入福建市场。

    2019-05-17
    455
  • 普洱飘香,落叶归根

      杨军,人如其名,五官棱角分明,身形挺拔,连讲话的语调也透着一股由内而外的硬朗。不少人都以为他进部队锻炼过,甚至觉得他根本就是出身于军人之家。但杨军说,听说当初爷爷帮自己取名的时候的确有希望他长大从军,可现实却没有。但或许是受这名字的影响,他从小就特别喜欢看战争片、战斗英雄的故事,心中的偶像都身在戎伍。

    2019-10-22
    371
  • 王琼与和静茶修

      在人群中,远远地看她一眼,便被吸引了过去,再也离不开。像个小孩一样缠着她,或者就静坐在她身边,看她泡茶。也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想坐在她身边。也或许,只要远远地看到她,就够了。…

    2019-11-22 茶专题
    731
  • 潘向黎写茶

      她写茶,却又不是写茶,她写的,是被茶味渗透的人事,茶中亦有世事起伏:茶水中也有隐秘盛开的感情,潘向黎写茶,滋味盈盈,又隐隐。文思散置,全靠一股清明茶气般的文气贯穿。

      书评人 黎戈

      前几天,在春秋书店偶见潘向黎的新书《茶可道》,多年未见她出书,自是惊喜,急急买下。我读潘向黎,已逾十年。从《局部有时有完美》到《十年杯》,到《我爱小丸子》,无论她的散文还是小说,贯穿其中的那种磊落直白气息,一点无脂粉味,素面而行的样子,一直都是我喜欢的。

      这本《茶可道》是新民晚报的专栏合集,本来心下还有些忐忑,生怕是那种熟极流丽,已然技术化批量生产的索然文字,看了下,倒是平实有物,每篇都有结实的信息。我是不懂茶的,潘却是个资深茶人,她写茶,却又不是写茶,她写的,是被茶味渗透的人事,茶中亦有世事起伏:茶水中也有隐秘盛开的感情,潘向黎写茶,滋味盈盈,又隐隐。文思散置,全靠一股清明茶气般的文气贯穿。

      有的是谈茶具,有的谈茶名,有的谈掌故,有的谈茶食。她又是日本留学的,对茶道也略有所知,这些实际和间接经验的积累,自然成了她取材灵便的资本。我认为潘的好处是直爽,比如普洱,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也不婉转。不足是有时对人事下结论比较草率,缺少沉着气。比如认为周作人媚外,冒辟疆风雅,这些论调恕我不能苟同之。

      潘向黎的文章看完以后,能系统的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茶粥是什么?苦笋贴的来历,等等,她都做了很细心的追根溯源。这本书很有植物的气息,不仅因为它写的是茶,而且,它是作者历时四年,没有停歇,一点点长出来,富有整体生命感的书,而且她的热情很能牵动读者,读者还可以跟着作者去品尝碧螺春、老君眉、铁观音、白毫,去见识茶礼、茶规、茶宴、茶会,去欣赏名目繁多的茶具。一杯香茗在手,读茶诗,看茶人茶事,真可解世味。有一篇甚至写了喝茶的地点,说墓地摈弃俗世腥臊欲念,清心寡欲,是喝茶的好去处。我看得一惊,又觉得在理。

      每个话题都开得很清晰,落点小,但下笔绝不含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她写茶粥,纠正了汪曾祺那种以茶汁煮粥为茶粥的概念,其实茶粥是中国古代把各种调味料混合茶叶煮制的一种“茶杂煮”。茶淘饭,按她的写法,我还真操作了,简单可行。还有茶色,她说的历历如在目下,茶香写得也生动,简直是以鼻观物,最后二十四章,写的是茶具和茶人。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看来是平时悉心于此,又博览群书,手到擒来,毫不吃力。这么一篇篇的写,落笔还是浩浩汤汤,居然毫无灵感穷尽,凑数之干涩。潘向黎一直说自己是个没有规划性的人,看来是真爱茶,才能坚持这么久,因着贴合本性。

      【黎戈的延伸阅读笔记】

      关于茶道

      看《茶可道》的同时,我也在读简媜的《下午茶》,个人感觉,简媜的文字更加适合审美需求,学院派的清气加上台南农家的生活气息,诗化的文字被整合得氤氲优美。

      关于潘向黎的小说

      潘向黎在日本呆过一阵子,我觉得她的短篇还是有点日式风味。她的故事骨架很轻,行文步态伶俐,轻快,转场很快,不留恋细节的雕琢,也不苦心经营内心分析,没有一点点滞意,清浅的情绪流里,其实已经暗藏一切。写到了《我爱小丸子》的潘向黎,勇敢忠于自己的简单的潘向黎,文字倒是有点像日剧。我说的日式,不是指情绪材料,而是指表达和组织这种材料的方式。这篇小说可爱极了。 

    2019-09-30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