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柴烧,不期而遇的美

福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在艺术的世界里,什么更令人怦然心动?

读陶|柴烧,不期而遇的美

在艺术的世界里,什么更令人怦然心动?

不期而遇,自然而然。

任何伟大的艺术形式,都是不循规蹈矩的。任何标榜的完美,本身都带着缺憾。不期而遇讲究的是一种偶然性,一种自然性,其结果并非是为了手法的完美或画面的完美,而是为了真,求事物的真,艺术的真。

你可能想不到作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其传世之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就是两部未完成的作品。

在这里藏着一个历史小故事:

达芬奇所处的时代的艺术家不是自由创作的,而是要看雇主脸色的,也就是说谁出钱我就给谁画。这幅画其实是一位当时的贵族掏钱雇达分奇画的,画好之后那位贵族可能不太满意,要求其改稿,达芬奇懒得改,于是拿着这幅画跑路了,据说是跑到了法国。他的另一幅画《最后的晚餐》本来是应该用湿笔画的,达芬奇却偷工剪料的用干笔来画。所以说,这两部伟大的作品其实都是未完成的。

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我想这些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也并不是因为它们手法的完美而伟大。

相较于真,可能美都变得次要,这也是柴烧这种艺术形式所追寻的东西。

读陶|柴烧,不期而遇的美

读陶|柴烧,不期而遇的美

人总是想掌控一切,柴烧匠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柴烧带着万众期待进窑,就此演绎着出乎意料的故事。这种天意如此的率性而为,在科学之外,独自高亢。

柴烧的陶艺作品与一般窑的差别在于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产生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若是横焰式窑,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着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真实感,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尽心追求的原因。

读陶|柴烧,不期而遇的美

读陶|柴烧,不期而遇的美

老子讲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但‘无为’并非不为,他强调的是一种不过多过分的干预,讲究的是充分尊重事物本身的创造性。

所以,在入窑前和入窑后,还是作大量的工夫的。其中对土、火、柴三大要素的把控,将充分影响着柴烧成品的结果。

土:柴烧作品里材质以陶土居多,陶土的耐热好,通过柴烧可以让土产生一种温润、沉稳、内敛之美。好的陶土,就会呈现更好的色泽。这也是建水五色陶土的得天优势。

柴:柴烧选用的木材一般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以松木最佳,烧窑时,窑主通常将木头靠在窑壁上,利用窑温帮助其干燥。

火: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气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元素,都会影响窑内的色泽变化。

读陶|柴烧,不期而遇的美

读陶|柴烧,不期而遇的美

当完全燃烧的灰烬,随着热气流飘散,在温度高达1200℃以上开始消融,木灰中的铁与陶坯中的铁相互交融后形成色彩不可琢磨的自然落灰釉,那种惊艳,一辈子也忘不了。

这就是柴烧,当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施以人为之后,把最高潮的部分丢给老天爷,其中所蕴含的期盼,较之之前必然尤胜三分。在不可预料的窑内,在不可人为的火海,试想想当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外翘首以盼,憧憬着不可预料的作品(也可能是废品),这样的艺术形式,又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

读陶|柴烧,不期而遇的美

看着这些柴烧作品,仿佛一位在1200℃极致高温下的独舞者,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寻找到了美的平衡点,寻找到了拙的真意。很多时候,1℃的微小温差,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奇妙。越是到温度的极致,越是出其不意。

无论是杯还是壶,其所形成的玻化,都是落灰融化在陶身体里的浴火重生,这种艺术的重生带来了陶器的新生,如混沌世界的原始初民,除了身形相似,浑身透着一股拙气,仿佛穿越远古,携来一身洪荒之气。

柴烧,不期而遇的美,自然而然的真。(作者:亥小猪,来源:云陶文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ueyuan/chaju/8547

(0)
上一篇 2019-02-15 04:33
下一篇 2019-02-15 08:12
中国茶文化

相关推荐